塑料网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塑料网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唐僧与镇元大仙是同父异母兄弟-【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2 10:45:04 阅读: 来源:塑料网厂家

《西游记》里,身世凄苦的玄奘法师被作为有道高僧推荐给太宗李世民。在主持超度亡灵的法会时,由于只会讲小乘佛经不懂大乘而被正在寻找取经人的观音菩萨难倒,于是决心往西天取经,为东土众生、为大唐天子造福。唐太宗亲自相送,赐名“三藏”,并结为异姓兄弟,称“御弟圣僧”。《西游记》写到这里时,有一个很感人的细节:   ……(三藏)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玉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第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撮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这种捻土的仪式我们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今天却还是可以经常见到,而且可以见到更广义的变化,如春节的回乡潮、中秋的团圆节、端午的粽子、出行的饺子等等。这就是文化的积淀,也是中华文化强大凝聚力的显示。   玄奘法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同时代人(稍晚),也同样堪称历史伟人。为了追求佛教精义,他曾经独自一人赴印度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余里,经历无数的艰难困苦,百死而余一生。在印度期间周游一百多个城邦小国,广泛钻研印度佛教的各家各派,取得至高无上的三藏法师的称号,学成归国。归国时带回印度佛经六百多部,后来又亲自译出一百多部,成为对中西文化交流、对佛教的传播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   既然《西游记》以玄奘的经历为题材,我们也就应该详细介绍这位历史伟人的真实人生经历。如果因为读《西游记》而对这位历史伟人甚或对佛教有所了解,那这书读得的就有点意思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说清《西游记》里唐僧的身世以及来龙去脉。因为《西游记》虽然以玄奘为原型刻画了一个小说人物唐僧,但它毕竟是小说,它所写到的唐僧身世纯属虚构,与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很有意思,也都大有来历。   为了介绍的方便,我们以下对《西游记》故事里的玄奘按照习惯称为唐僧,而将历史的真实人物称为陈玄奘或者玄奘法师,请读者留意。    一、《西游记》写唐僧故事有版本的差异   请读者暂时丢下本书,查看一下你手边的《西游记》是如何处理唐僧身世一节的。请你注意,所有《西游记》的第一到八回也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节都是相同的,再往后十三到一百回取经途程也都是一样的,但不同版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则可能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就是对唐僧身世的处理有别。你手头的《西游记》会是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只有简单的唐僧身世介绍 这一种版本的第九回到十二回的回目是:   第九回:袁守城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十一回:还生受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萧正空门   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这四回讲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唐太宗入冥”的事,从樵子、渔夫的对话开始,到唐太宗还阳后建水陆大会超度亡灵,引出唐僧往西天取经。对于唐僧的家世履历,只是在第十一回唐僧出现时用一段简单的诗(应该叫韵语)加以介绍:   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受苦磨,降生世俗遭罗网。   投胎落第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   出身命犯落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   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   状元光蕊脱天罗,子父相逢堪贺奖。复谒当今受主恩,凌烟阁上贤名响。   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作陈玄奘。   最早的百回本《西游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金陵世德堂本就是这个样子。但是这种样式的版本已经少见,原因大家读了下文就明白了。   2.包含完整的江流儿故事   江流儿故事就是唐僧的出身故事,是一个专用语。说当年唐僧的父亲、海州读书人陈光蕊高中状元,被当朝宰相殷开山的女儿温娇小姐抛绣球招为驸马;后来陈光蕊赴洪州上任,途中遇盗被害,强盗刘洪将陈光蕊推下长江,霸占了殷小姐,冒名顶替赴洪州当官。殷小姐为了保住腹中的小孩忍辱偷生,在生下小孩后将其放入江中随水漂流。镇江金山寺的长老在江边检到小孩后唤作江流儿,留在寺中收养并取法名玄奘。玄奘长大后了解真相解救了亲娘,又在水府中找到了被龙王救下的父亲。后来陈光蕊升任朝廷学士,殷小姐从容自尽,江流儿立意安禅,于是在洪福寺中修行,直到被推荐主持唐王的水陆大会。   这种版本的第九回到第十二回的回目是:   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   第十回: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将军遣书托冥吏   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十二回:唐王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实质性的变化是增加了江流儿故事,并安排为第九回,而将原来的第九回拆开压缩进了后面的三回。   这种安排最早见于清初一个叫汪澹漪的人刻印的《西游证道书》。这个姓汪的是学道之人,他按照当时流行的世德堂本翻刻了《西游记》,但是加了许多评语,极力把《西游记》说成是修炼道家金丹的教科书。除此以外,他对世德堂本没有唐僧身世的详细介绍感到奇怪和不满,于是假称找到了一个包含有唐僧出身也就是江流儿故事的古本,说自己按照古本刻印了完整的《西游记》。在第九回的评语中他说:   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混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   这段话里的“俗本”指世德堂本,“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则现在还没有人见到过,因此一般认为是汪澹漪的说辞。   汪澹漪的这种安排自然就成了一个新的版本,这个本子不仅在清代很流行,现在若干种在专业上要求不高供大众阅读的《西游记》,也都是采用他的这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有了陈光蕊的故事,好看。   3.综合两种方案作“附录”处理 我们知道,出版社出版《西游记》,都要找一个好的底本。所谓的好,首先指最接近原作原貌,不能是屡经翻刻的;其次包括内容完整,字迹清晰,刻工精湛,校对仔细等等,越是著名的出版社对这一点越是讲究。在这个意义上,世德堂本是最好的底本,符合上述的各项要求,而当年也就是大明万历二十年由金陵世德堂老板亲手卖出去的《西游记》当中,竟然有一部被保存了下来,藏在故宫博物院。虽然这部书1949年被带到了台湾,但大陆留下了全部的微缩胶卷,也算是有据可查。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世德堂本的胶卷为底本,精心校注出版了一种新的《西游记》。1980年,又做了少量修订出版了第二版。这个本子是目前最精致、印刷量最大的一种《西游记》,大家有兴趣可以翻一翻版权页上的印数记录,印数大概是以百万计的,这还不包括许多其他出版社使用这个版本的印数。当时第一版以世德堂本为准,但直接插入了江流儿部分的内容。1980年出第二版时,考虑到这一部分不是世德堂本原有的,直接插进去在学术上显得不够严谨;但事实又是自从汪澹漪《西游证道书》加上了这个故事后,一直都比较受欢迎,将这个已经成型的故事丢掉,也有点可惜。这让校注者黄肃秋先生有点犯难。后来几经斟酌,采用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即主体还是保持世德堂的原样,但用“附录”的方式将江流儿故事穿插在第八回和第九回之间,这样既有学术的严肃性,又保留了精彩的故事,皆大欢喜。从阅读的角度看,加上这一段也没什么不好;而既然人民文学出版社权威版本都这样做了,大家也就乐于相从了,所以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多见的。   读者手头的《西游记》,应当不出于这三种情况之外。

二、《西游记》写唐僧身世与史实完全不同   历史上的陈玄奘是河南偃师人,这在有关的史籍上记载得清清楚楚,但《西游记》却说唐僧是海州人。一位河南籍的朋友曾很无奈的对我说过:“真想不通好端端的玄奘怎么就不是河南人了。”这也够让人郁闷的。但由于《西游记》四百多年来的广泛影响,纠正这个问题怕是不可能了。   海州是个古地名,唐代以来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天江苏省的东北部,也就是传统的淮海地区,治所在现在连云港市的海州区。应当客观地说,《西游记》里的这位海州的唐僧除了名称之外,其余与历史人物玄奘法师毫无共同之处。玄奘法师的父亲既不叫陈光蕊,陈光蕊也不是大唐贞观年中的状元;玄奘的外祖父既不叫殷开山,大唐的宰相中也没有一个叫殷开山的;玄奘本人既没有从小落难,更谈不上为父报仇被皇上批准在洪福寺出家……,这些以下都要介绍,现在我们只问:为什么要为唐僧改变籍贯与家世?有理由和必要吗?   这里有相当复杂的文化背景。将唐僧改籍海州的人,并不是吴承恩,而是时代更早的一位无名作者。和鲁迅同时代的大学者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里曾经猜想说,大约是因为玄奘成名后,有好事者觉得他的童年太平淡,不足以与他西行的壮举相配,于是便为玄奘选了一个比较显赫的家世和一个有传奇色彩的童年经历。   我们暂且假定胡适的推想是可能的,那么这个显赫的家世和传奇的童年又从何而来?胡适认为唐宋以来笔记、传奇里经常讲到的赴任遇难故事值得注意。   古代交通困难,无论外出经商还是为官赴任,途中遇到意外的几率都不是今天可以想象   的。意外除了来自山险水恶的自然条件,也来自心地不善的人,因此关于这类遇难的记录便不断出现,有些也就演变为亦真亦假的故事。在北宋人编成的《太平广记》中便有几个与唐僧身世相似的故事。其中一个说唐代天宝年中,有个姓崔的人受官赴任,途中船夫将他推下水淹死,然后带其财物并逼迫崔妻就在外乡落户为生。崔妻当时已有身孕,忍辱屈从,生下一子。二十年后,小孩长成小崔,上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个叫崔庄的地方,庄上的一位老人家似乎特别喜欢他,经常凝神注视,最后老人家告诉他,自己有个儿子当年外出做官,至今杳无音讯,看模样与面前的他很像。老人家边说边哭,将自己儿子当年的衣服赠送给小崔。小崔回到家时,母亲看到衣服大为惊讶,原来就是自己亲手给原来的丈夫做的,当年离家时被老母亲留下去做了纪念。母亲于是将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儿子,并与儿子一起到官府报案,船夫终于被逮伏法。   这类故事后来移植到海州一带的三元故事上,于是衍生出一个与历史人物陈玄奘身世完全不同的唐僧出生故事。    三、《西游记》写唐僧身份无中生有   《西游记》说唐僧为寻求大乘佛教的经义而赴西天取经,临行时唐太宗亲自送行,为唐僧赐号“三藏”,并与唐僧结为异姓兄弟,称“御弟圣僧”。这完全是文学的夸张。   玄奘法师当年确是为了学习而去印度取经,但他并不是先学小乘后改信奉大乘,而一直就是学的大乘教。印度佛教有两大教派,比较早的一派讲究个人苦修,企盼通过苦修早日成佛,就是所谓的苦行僧;而后起的一派则主张舍弃自我,普度众生,帮助别人成佛而后自己成佛,就是常说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人皆成佛我便是佛。他们称自己的这一派如同大舟大船、宽广大道,可以承载大众,因此叫做大乘,而相应的将以前的教派叫做小乘。在印度,大小乘的矛盾非常尖锐,但在中国却并非势不两立,因为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多属小乘教,到魏晋之后传入中国的则基本上已经全是大乘佛教了,形成了大乘教一派独大的局面,而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宽容性影响下,两派基本相安无事。玄奘法师在国内时觉得对佛教的许多经义搞不明白,但并未遇到激烈的大小乘之争,而在印度,他终于见识到那里佛教大、小乘之间的尖锐冲突。这是后话。   玄奘当年赴印度取经之时,正遇朝廷封锁西域关卡,玄奘曾上书朝廷请求批准但被驳回,法师求走心切,于是冒犯朝廷禁令,私自出关,为此还受到朝廷的追捕。我们不知道如果当年玄奘如果被捕会有什么后果,但显然不会被唐太宗亲热地称为御弟,最好的待遇也可能就是押送回内地,不予追究。   玄奘确有“三藏法师”的称号,但这不是唐太宗的赐号,而是在印度自己凭学识挣来的。三藏,是佛教的专有名词。藏,包藏、蕴含的意思,佛教认为经文可以包含一切,因此统称佛经为大藏经;由于佛经分为经、律、论三大类,所以又称佛经为三藏。印度佛教规定,懂得经、律、论各若干部的可以分别得到相应的称号,而最高的称号就是三藏法师。玄奘在印度学习的时候,由于学识出众,因而被封为具有至高荣誉的三藏法师称号――如果一定要做一个比喻的话,那就是相当于现在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等――回国后,唐太宗倒是经常称玄奘为三藏法师,但那是尊称与赐名无关。   假设真如胡适猜想的那样,陈玄奘被改成海州人是好事者为了给已经成名的他寻找一个显赫的家世和苦难传奇的童年,让他从河南搬到了海州。这个过程我们现在已经可以大致描绘出来:   首先,显赫的家世是与海州的三元大帝攀亲。读者如果年龄稍长,应该能回忆起当年到处可见的三官殿,我本人当年读小学时学校的礼堂就是一座三官殿的大厅。三官殿里供奉的神叫三元大帝――也称三官。这是一组道教的神,分别是: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这天官、地官、水官就简称为三官。供奉三元的习俗,大约起于唐,盛于宋。按照道书所说,天官居住在上界,统管诸天帝王、士圣高真、万象星君;地官居住在中界,统管五岳帝君、九地土皇及四维八极神君;水官居住在下界,统管九江水帝、四渎神君、四海龙王等。在他们管辖的范围内,三官要仔细考察神仙的功过,随时记录,有功即降福,有过即降祸,毫厘不爽,点滴不漏,其职责有点类似今天的纪委或监察部门的领导,等级也是相当高的。   关于三元的来历,流行的一种是说三元俗姓陈,本是三兄弟,家住海州,父亲叫陈子春,也叫陈光蕊――注意:姓陈,叫陈光蕊,家住海州!――故事说父亲陈光蕊贞观年间状元及第后被丞相殷开山招赘为婿,先后生下三子,均在云台山得道,受封三元大帝。这个故事最初比较普通,与取经的《西游记》并无关系,但在海州一带流传很广,现在连云港的花果山上还供奉着三元大帝像。   其次,苦难传奇的童年就是上面讲到的赴任遇难的故事。这类故事过去很多,情节也比较相似。南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中,有个故事则几乎与唐僧的身世故事一模一样,甚至儿子被抛下水被老僧收养的情节都是一样。不知由于什么契机,这类赴任遇难的故事和三元大帝的出生故事被捏合到一起,又一起加到了陈玄奘身上,于是一个新的故事就诞生了。海州地区过去曾经有个小唱本,叫《陈子春遇难游龙宫》,说陈子春(也就是陈光蕊)高中状元,被丞相殷开山招为女婿,赴任途中遇害等等,都与以往故事一样,不同的是陈光蕊被龙王所救,并娶了龙宫公主,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后来修炼得道受封为三元大帝,岸上殷小姐生下的小和尚陈玄奘就这样与三元大帝成了兄弟。据说在海州过去的九圣团圆宫里,就将陈光蕊、殷小姐、陈母、殷开山夫妇以及三元兄弟、陈玄奘共九人一起供奉。还有的记载说曾经见过三官殿在三元大帝像之外,另外加了一个座位专供陈玄奘。这些故事,如果你有机会到连云港,到处都会有人讲给你听。   再后来,大约在元末明初,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比较盛行了,于是陈玄奘的身世被搬到了唐僧身上,成了《西游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应注意的是,故事中陈光蕊娶龙宫公主为妻,生下三元兄弟一节被简化了。删去这一节的理由可能有二:从礼法上说,陈光蕊在龙宫另娶,似乎不太正面,也旁生枝节;从故事上说,把这么大牌的神仙亲戚夹在唐僧身世里面,将来神仙体系不好排位。

按照这个故事线索去看,《西游记》里种了一颗人参果树的镇元大仙是挺值得玩味的。《西游记》第二十四回写唐僧师徒四人经过菩萨考验之后,到了一处鲜明幽静的万寿山,山里有一座松篁簇拥的五庄观。观主镇元大仙自称与唐僧是故交,因为要率徒弟上天听讲,不能亲自接待唐僧,因此叮嘱看家留守的小徒弟清风、明月,让好好接待,还叫从自家的人参果树上打两个人参果招待。   这镇元大仙的身份非常特殊。他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门上的春联是“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口气大得很,连那孙悟空都觉得:“这道士说大话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在那太上老君门首,也不曾见有此话说。”待到进入殿堂,只见那壁上挂的是五彩妆成的“天地”两个大字。书中写道:   唐僧上前,以左手拈香注炉,三匝礼拜。拜毕,回头说:“仙童,你五庄观真是西方世界,何不供养三清、四帝、罗天诸宰,只将‘天地’二字侍奉香火?”童子笑道:“不瞒老师说,这两个字,上头的,礼上还当;下边的,还受不得我们的香火,是家师谄佞出来的。”三藏道:“何为谄佞?”童子道:“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四帝是家师的故人,九曜是家师的晚辈,元辰是家师的下宾。”   那行者闻言,就笑得打跌。八戒道:“哥啊,你笑怎的?”行者道:“只讲老孙会捣鬼,原来这道童会捆风。”……   孙悟空终于没有笑到最后。五庄观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的人参果,与玉皇大帝的蟠桃也就差不多了;孙悟空那点神通在镇元大仙手里也确实就像儿童玩的小把戏,猴头不服不行。整个《西游记》能将猴头治得如此伏贴,除了佛祖、观音和猴头的师父以外别无他人,连玉帝都做不到。   仔细琢磨,道教神仙系统中还有谁能和三清、四帝、九曜、三星等罗天诸宰相提并论?只有三官大帝。后来孙悟空为了医活人参树,从东海请来三星,还是三星说出了老底:“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是地仙之祖……,你怎么脱得他手?”难怪这位镇元大仙只拜“天地”二字,而又说“地”字还是“谄佞”出来的,原来他本人就是三官当中的地官。也难怪他说唐僧是故人了,这哪是五百年前一杯茶的交情,原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吗!   唐僧身世的故事在进入《西游记》时,被简化了,因此大家并不知道唐僧还有这么一个神仙兄弟。但吴承恩称得上是本地人,对海州一带的风俗民情非常了解,因而肯定也知道唐僧与三元本为兄弟,所以写了这么一个五庄观的故事。   上一节介绍了《西游记》唐僧身世的来历。但那毕竟是文学故事,真正感人的历史人物玄奘法师的故事我们要另外叙述。   我们首先要介绍两本书:一本是玄奘本人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另一本是玄奘弟子们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当年玄奘归国后,深为敬佩的唐太宗很快也很多次的接见了他,并对他提出两条要求,一是还俗做官为国家效力;二是将西行取经的经历写出来。第一条,被玄奘婉拒了,说自己立志学习佛法,现在真经虽然取回来了,但尚未翻译,因此事业不算完成。第二条,玄奘接受了,并在第二年完成了记载了西域山川民俗的《大唐西域记》(通常简称为《西域记》),呈给了唐太宗。后来,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潜心翻译佛经达二十多年,唐太宗以政府之力,为玄奘译经提供了一切必备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全国调集了一批有一定佛学造诣且文字功夫深厚的僧人,作为玄奘的弟子参加译经。其中一位叫慧立的和玄奘朝夕相处了二十年,在玄奘去世后,将平时听到的《大唐西域记》没有记载的玄奘的身世事迹作了记录整理,成书五卷;慧立去世后,玄奘的另一位弟子彦对这慧立的记录重新梳理,又补充了玄奘回国后译经直到去世的经历,也是成书五卷,然后又将这十卷书合并,定名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通常简称为《慈恩传》)。这两本书现在都被视为学术名著,它们的意义以下我们还要说到,在这里主要是告诉读者,我们关于玄奘法师的介绍都以这两本书为依据,真实可信,与《西游记》虚构的唐僧身世大不一样。   玄奘法师是河南省洛州(今偃师)人,俗姓陈,名。是洛州缑氏镇儒生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关于玄奘的家乡故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在少林寺“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亦名陈堡谷,即法师所生地也。” 似乎说得很明白。但天长日久,还是有歧义出现,这陈村究竟在哪?   现在已经有了两个玄奘的旧居。一个叫“玄奘故里”,建在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是政府认可的旅游景点。有资料介绍说:   北依白云岭,衔伊水,南望伏牛山,东临轩辕雄关、西瞻伊阙龙门,沃野千里,河谷纵横。进入陈河村,是青山环抱的凤凰谷。深巷古街内,土屋相连。淳朴民风依旧,村民悠然自得,似乎自己的世界更精彩。   故里坐北朝南,“玄奘故里”四个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长赵朴初题写,整个院落格局为南北长方形院落,分前后院,按自然地势,渐次升高;建筑用青瓦白墙、朱门红柱,布局巧妙,错落有致,也算充分仿制出了隋唐时期的风貌。故居的当地人习惯叫陈家大院,至今仍有古物可供凭吊:大院中有一棵葱茏翠绿的皂角树,却是新长在早枯老槐树上,而且相抱相生;皂槐树旁边,现存古井一口,人称“慧泉”。伴随这些古物,都有关于玄奘的传说。屋内陈列着唐僧所译的经卷线装善本,有译为世界五种文字的《大唐西域记》各种版本,以及玄奘的墨迹、玄奘法师的生平故事挂画,作为具有纪念馆性质的“故里”,显然得到了精心呵护。   另一个叫“玄奘家祠”,在巩义与偃师的交界处但属于巩义的又一个陈河村里。这是一个民办的玄奘故居,规模很小,但一位朋友却极力推荐我们去看一看。那天费了点周折找到了这个陈河村。村子很普通,交通不太方便,坐落在丘陵地带的一道小山梁周围。转过几间村民的住房,山脊的走向似乎有点像古城墙,而沿山脊的一段坡道下去,扑面出现了一道不大的城门门洞,古朴的样子还真让我们吃了一惊,门洞上有“古滑国”几个字,据说是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时留下的,其真正的修建年代已经无人知晓了。过了门洞,山脊的背后原来就是我们要看的玄奘故居。这故居是由一个院子、一排窑洞组成的,显然是新修的,倒不如外面的门洞来的亲切。窑洞中的一个有“玄奘家祠”几个字,里面塑着玄奘与玄奘一家的像,也是新的,只有窑洞的里壁像是旧有的。   这个院子的主人是位很精干的老太,姓任,叫任耐梅,出生于本地,在上海的一个航天研究所工作多年,退休后完全靠她与老伴的工资与乡亲们的自愿募捐整理出了这个“玄奘家祠”。据老人说,他们这块地方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玄奘家乡凤凰谷,这里自古以来就保留着玄奘的故居,后来国家却在偃师修了玄奘纪念馆,这让他们本地人气不过,因为偃师的陈姓原本就是从这里分出的,老根还是在这里,只不过当时的两个陈河村都属偃师县,县里领导贪图交通方便一些,有利于旅游,就选了靠镇子近一点的那个陈河村重建了故居。她们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在这有生之年把“玄奘家祠”修出个样子来。

北京治疗无精得费用

301医院抗衰老

NK细胞治疗肾癌有效果吗